中国档案报 | 资源城市转型蝶变的“生态绿档”——山东枣庄强化专题档案归集讲好生态治理故事
走进山东省枣庄市档案馆,翻开珍藏的中兴公司照片档案,标志性的“飞机楼”,高耸的矿井架、矸石堆,忙碌的火车车厢、装卸工人映入眼帘……单调却真实的黑白影像,记录着100多年前有着“乌金”之称的煤炭给枣庄带来的工业繁盛。
时光无声,档案有痕。当人们来到“档见枣庄——城市记忆综合展”展厅,站在一幅幅照片档案前回忆、品读时,这座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已然华丽转型蝶变,呈现出生机勃勃、元气满满的“绿”和“新”。
资源城市转型档案 记录转型发展实践
枣庄,因煤而建、因工而兴。当火车满载“乌金”出发奔赴全国各地时,整座城市的命运便与煤炭、石膏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紧密连接在一起。
“过去这里都是塌陷地,夏季满是积水、蚊虫,根本没法靠近。”一位上了年纪的观众指着东湖公园的照片档案说。枣庄东湖公园之前是附近几座小煤矿采煤、小砖窑取土形成的连片塌陷地。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生活、重开采轻治理的发展模式,不仅让市民缺乏认同感获得感,更是让城市发展难以为继。
昔日矸石山“变身”国家矿山公园 袁鹏/摄
围绕贯彻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战略部署,全市大力实施采矿塌陷地生态治理修复,建成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工湿地工程,还地于民、还水于民、还景于民。同时,规划建设“中兴文化展馆”等设施,用珍贵档案资料,留存城市历史印记、讲述城市的发展变迁。如今,东湖公园已成为市民健身漫步、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峄城区底阁镇,曾经是石膏矿的主要产地,最多时有石膏矿20余家、石膏制品企业30余家,年开采量超300万吨,塌陷地面积1.5万亩。经过生态综合治理,这里悄然变身为鲁南“渔业小镇”,渔旅融合走出生态新路。走进底阁镇的乡村振兴馆,从见证石膏产业发展的档案文件,到井下开采运输的工具实物,再到展现渔业收获的照片图景,2000余件档案资料从不同视角记录着采矿塌陷地涅槃重生、实现“鱼跃人和”转型发展的生态实践。
“渔光互补”打造采矿塌陷地治理新模式
自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枣庄市坚持依托煤但不依赖煤、立足煤却又超越煤,深入探索地方特色创新转型之路。为全面记录转型发展实践,市档案馆制定专题档案归集方案,跟踪服务“6+3”产业、生态治理档案立档主体和链主部门,多渠道归集接续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更新改造等档案7200余件,建立相关专题档案库7个,更多留存城市绿色记忆,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档案实践助力“强工兴产、转型突围”。
城市生态创建档案 打造亮丽生态名片
作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大量开采资源造成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促进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文件档案,是13年前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的广泛动员。“重点实施城区裸露土地、公园、小区和单位庭院等绿化工程,力争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这份馆藏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继2010年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再次强调“以绿为轴、布绿为先、节约为旨、服务民生”,对城市之绿、城市之美的深刻理解和生动实践。自2014年起,枣庄相继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成功打造出一系列亮丽生态名片。

森林公园环城绿道 袁鹏/摄
市档案馆组织专人,持续跟进指导做好创城档案立档归集,专题接收相关档案资料400余件,对征集进馆的290余件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城市荣誉实物档案,全面实施图像采集、编目挂接等数字化转换工作。结合档案展厅改造提升,设置“生态绿城”“城之美”等版块,集中展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同时,系统梳理城市生态创建等档案资料,专题编研《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向“新”之城》《执青山绿水“生态之笔” 绘富美枣庄“青绿画卷”》,系统讲述山、水、林、田治理经验,全面展现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的城市发展历程。
生态保护立法档案 夯实城市治理基础
法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翻开枣庄立法档案,山体保护、古城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清晰可见。
2012年,枣庄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依法开展露天开采矿山和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的决定》。2017年,《枣庄市山体保护条例》经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施行,这是枣庄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此后,全市山体保护名录、山体保护专项规划等接续出台,标志着山体保护走向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围绕解决城市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培育替代产业、促进群众就业难题,全市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起爆点”,带动了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山东省台儿庄古城保护管理条例》等的公布施行,对合理利用历史和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向新、向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关键环节,全市持续加大地方立法工作力度,聚焦培育接续产业、依法治理城市、留存乡愁记忆,制定出台锂电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和工程项目建设档案管理条例等。同时,不断强化对重点产业发展、重大民生事项的法治保障,2022年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立足记录资源城市法治进程、讲好生态治理实践故事,市档案馆主动对接人大、司法等机构,跟踪做好指导服务,围绕各自职能实行全流程留存立档,系统归集地方立法、依法治市等相关档案资料117件,不断夯实城市法治基础、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探索总结资源型城市治理新路径提供更多的档案依据。
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到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从单个领域治理修复到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施治……全面详实的档案资料,真实记录着枣庄在摆脱资源过度依赖时的艰难抉择,生动讲述着在超越资源实现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奋斗故事。未来,枣庄档案部门将继续主动担当作为,实施务实工作举措,努力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多的档案力量。
档案为证,新时代的枣庄,见山、见水,更绿、更美……
转发自《中国档案报》2025年9月22日 总第43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