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珍档解读

中兴矿局兴办探踪

时间:2016-01-04 09:06 来源:    发布者:市档案局办公室
  1898年3月6日,阴历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北京城里黄土弥漫,沙尘濛濛。这天的巳时,坐落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内,正院大殿显得格外肃静。在大殿内的书案左边坐着大清朝的两位股肱之臣,一位是钦命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另一位是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书案右边坐着的则是德国驻华公使海靖。
  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是即将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尽管很不情愿,但李鸿章依然落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接着把文件推给了坐在一旁同样需要签字的翁同龢,又在另一本同样内容的德文文本上签了字。就在去年,也就是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害,以此为借口,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从吴淞口驶往胶州湾,11月15日不费一枪一炮便占领了胶州城,并扬言打到北京。在舰炮相逼之下,衰弱无力的清政府只得束手就范,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这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等等之后,与列强签订的又一个极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从大殿走出来,漫天的黄雾让他的心情更加恶劣。他刚刚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中规定:德国租借胶州湾以九十九年为限;“胶州湾沿岸潮平一百里内,划为中立地区,德国官兵有权自由通行;中国国家允准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十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亦可德商、华商合股开采德国商人及工程人,中国国家亦应按照修盖铁路一节所云一律优待……”。
  李鸿章站在殿前的石阶上,向南久久凝望着,在山东南部的峄县,地下埋藏着数量极大、质量极佳的煤炭,不仅如此,那里还有他十九年前费尽心血一手创办、刚刚倒闭不久的中兴矿局。
 

中兴公司办公楼

 

 

 
  1877年的冬天,天津像往年一样寒冷,由于直隶总督衙门设立了驻天津行辕,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常在天津办公,全国各省前来天津办事的官员络绎不绝。一天,几位从山东峄县来的乡绅冒着严寒到达天津拜访了一批与李鸿章关系密切的淮军将领,向这些官员们详细汇报了山东峄县的煤田储藏量大而且煤质优良的情况。
  峄县,在清代隶属兖州府,采煤历史由来已久,元朝已有人掘窑采煤,当时多是当地农民在自己地里或前人遗留下来的窑内开窑,人数不多,工具落后,产量很低,每人每天可采500斤左右,所产煤炭,除自用以外,也作为商品出售。随着采煤经验的积累,生产的发展,峄县的采煤业逐渐兴盛起来。到19世纪末,峄县的绝大多数煤田实行了大规模的协作生产,产量大增。当时峄县境内“商贾辐辏”,大多是来买煤的。煤炭除了经由陆路,散销于兖郡十县之外,在运河上还有数千艘只漕船,行销于运河上下游。清代《峄县志》记载的“乾嘉盛时……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辄数百万石”的场面,正是峄县煤业兴盛的缩影。
  当时的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随之而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洋人的坚船利炮让朝野上下变法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优秀代表人物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提出了“富国强兵”、“工业救国”的口号。从这一时期开始,慈禧太后支持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恭亲王奕?等人,倚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重臣,发起洋务运动。
  自从同治九年,即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一职以来,他进一步推行洋务运动,在工业强国之路上放开了步伐。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又催生了一批民用工矿业和轮船、铁路运输业。这些企业有的采用官办,有的采用官督商办,也有的采用官商合办。军事工业建立之后,对煤和铁的需求和消耗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曾上书清政府,力陈开采煤铁的重要性,并提出开办煤、铁矿业的要求。清政府批复“开采煤铁事宜,着照李鸿章、沈葆桢所请。”1876年主持福州船政局的两江总督沈葆桢,在台湾基隆创办中国第一个新式煤矿,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秉承李鸿章旨意,设立官督商办开平矿务局,然而这些煤矿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军工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煤炭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恰恰在这时,几份关于山东峄县煤炭的说明文件被呈到了李鸿章的面前,让他忍不住感慨:“天助我也”。
  李鸿章反反复复地阅读这几份文件,他越是读心里越是欢喜,他的脑海中不止一次地浮现着峄县的位置,它的八十里之外就是运河,台儿庄自古就是古运码头,假如甘结所言非虚,那么峄县这块大煤田真的就能解决他的燃“煤”之急,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等等新兴的军工企业用煤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李鸿章随即命戴华藻、米协麟等人前往峄县筹备开办煤矿的事宜。在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下,戴华藻和米协麟向官员富商和地方乡绅召集股金两万两,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879年春,官商合办的“山东峄县中兴矿局”应运而生。
 
 

清光绪二十五年中兴公司总办张连芬、直隶矿务督办张翼关于峄县煤矿大致情形的奏折

 

 

清光绪二十五年中兴公司总办张连芬、直隶矿务督办张翼关于峄县煤矿大致情形的奏折

 

 

  中兴矿局成立后的一两年内,直隶通永镇总兵贾起胜,直隶候补道张莲芬和戴宗骞以及江苏补用同知陈德俊等人先后入股中兴矿局,又集资股银六万两。中兴矿局的生产规模随之逐步扩大,从创办以来先后开挖煤井十二座,每天出煤以百吨计,窑工人数多达数千人,不仅成为山东省内的大型煤矿,而且在全国也有很大的知名度。1882年,天津制造局评价中兴矿局原煤说:“较日本上等煤尤佳,与英国松白煤相仿”。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命令盛宣怀、湖北候补道凌道卿等人前来峄县考察山东的煤矿,中兴矿局迎来了鼎盛时期。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透水事故让中兴矿局身陷泥淖。
  1893年6月间的一天早班,一百多名矿工正在半截筒子小窑井下采煤,老井空洞里的积水突然涌过来,水势凶猛,井下工人乱作一团,争先恐后地拽住拉煤的绳子向上攀爬,导致四股绳子断了两股,当班的一百多名工人被活活淹死,无一生还。
  1896年1月,山东巡抚李秉衡以“山东历办矿务并无成效”为由,奏请清政府封矿。中兴矿局停办。
  得知这一消息时,李鸿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峄县乡绅向他报告枣庄煤田情况,到他派人创办中兴矿局,再到中兴矿局生意昌隆尔后颓然倒闭,转眼间,十七年过去了,他已经七十三岁了。此时的李鸿章,政治命运陷入了有生以来的最低潮。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清国举国哗然,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受到万人指责,声誉一落千丈。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此生不再踏入日本国土半步。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
 
 

中兴公司的创办人张连芬

 

 

  即便赋闲在家,李鸿章仍然在关注着峄县煤田的命运,中兴矿局虽然倒闭,但是地下储存的丰富煤炭资源还在,中兴矿局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仍旧重大,他一直在等待机会能够将中兴矿局重整旗鼓。然而他想不到的是,两年后,他用颤抖的手与德国人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将峄县这块煤田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